‹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0 | 浏览数: 436 |倒序浏览

Rank: 1

宝宝生日
 
1#
发表于 2011-6-1 18:57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前些天听说了这么一句玩笑话:第一个孩子照着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从身边几十例初为父母,也可知:新做父母的,虽然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并没有做好本领或者说能力准备,孩子辅食怎么做,穿衣,护理,还有最长见的睡觉问题,虽然上一代老人有育儿经验但我们并不认同,不符合现代思想和经济条件,只好求助于书,求助于专家,边学边做,所以就有照着书养的一说。
   对于婴儿早教,个人是这样认为,通过总结本人及朋友、晚辈成长经历,发现一个人能够得到社会通俗意义上的成功路径:小时候受到某种刺激--兴趣--行动--成绩--认可--乐趣--习惯,这也符合营销心理学的“AIDA"模型。
   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依于个人感觉,这种感觉强烈度来自于实现评价与期望满足对比,实现评价与期望越接近小则幸福感越强;期望和实现评价是不仅有时空概念,如十年前吃到一个苹果和现在绝对是不一样,而且是有社会群体属性,会受来自于亲朋好友、路人、媒体等影响的,从而修正原来的“效用值”,如攀比效应等。
   对于婴儿现在就接受听音乐,读经就是一种痛苦,有此想法的父母也恐不在少数,当然自省下,是否自己本意并不喜欢这些东西,潜意识“已所不欲,勿施于宝贝”,举一个本人例子,去KTV唱歌对我来言并不喜欢,因为不会唱歌,但我还掏钱买CD听,因为开车时听CD真是一种享受;也就是说,对于这些经典内容本质上是有益的,退一步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你是什么心境,因时因地而宜,当然也因人而宜,对于成人(已经成型的人)来讲,对于婴儿,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有趣取的,甚至用手抓住“屎”,你在生气,他在笑。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也正是做会父母需要去学习的地方,也就是我说的“早教”首先是教父母,如何读懂宝宝,如何与宝宝玩,如何寓教与乐?
   三岁看老,是有深刻的历史经验,同时也被现在所谓的脑科学证明的;我是这样理解的,婴儿是大脑和器官发育的关键阶段,正如“用进废退”,你给宝宝提供不同的环境,给她输入不同信息,实施不一样的刺激,就会促进不同的脑沟、脑细胞的活跃和多分裂,从而为将来知识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谓的天才神童,我有个同学宝宝不到两岁就会背三字经、唐诗若干首,当然我并不认为这些东西,长大了她一定记得,但是你要知道,这些东西,会让宝宝得到许多乐趣(大人鼓励,同龄人眼红),从而更加热爱诗词,循序渐进,好的学习习惯就可能养成了,是可能;类似例子很多,你也可以去留意下。
   有人认为音乐、国学没用,现代社会是关系社会,经济社会,有点太急了,既然大家功利,我就反问下类如郎郎、季羡林,还有所谓的百家讲坛的于丹、纪中天等人还缺钱吗?不为钱活着,追逐自己所喜欢的而又不缺钱花,多少人梦想如此的。更何况,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听音乐的益处:右脑思维、想象力,常说缺乏“创造力”,就一定不要忘了听音乐,当然还有其他办法,个人体会还有“小说”;国学,难读难懂,但并不代表其没有用,长大后领导同事都说我的思维活跃,善于创新,个人心得全在幼时国学启蒙,上学期间爱好广泛涉猎、庞征博引,方有工作后的厚积薄发,后悔小时候没有这个条件,家里有什么看什么,现在有条件却又没有哪个心境了,常言“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对于我们写文章,就是应付中考、高考、国考写作也是大有益处;更何况国学里面蕴含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有一个老兄有求于某行长,但苦于无门,终有一日去办公室小坐,偶谈到风水之说,略引经据典,行长主动约喝茶。
  上面谈的都是些世俗之事,我们不一定要求宝宝不成功则成仁,但宝宝如果没有好的资质,老师不愿意教,自己更不愿意学,则学无所成,最终碌碌无为,做一个普通人也挺好的,但要知道社会在发展,就业压力如此大,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希望让儿童失去快乐的童年,成为厌学少年,婴儿时期多做一些功课,多陪陪宝宝,挖掘潜能、培养其兴趣,数一数数学,听一听音乐,跳一跳舞蹈,讲一讲故事,读一读诗经,这都是一种乐趣,但一定要注意婴儿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精力不佳时注意力可能只有1分钟左右(10个月孩子是如此,年龄越大越好些),如果刚睡醒或吃饱则会有3-5分,要了解她,要有耐心,不要拔苗助长,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对你这种“教育”行为产生排斥;本人曾经有过多次“实验”,原来我们仅听轻音乐,采用懒汉做法“无为教育”,但我发现朋友家的小家伙则会跟着节奏有动作,而我们家无反应,我决定找了一首节奏明快的童歌,她精神佳的时候,一边听一边抱着她做节奏动作,很高兴,乐活3分钟立刻关掉,连续五次后,我发现,一打开音乐她就笑,这就是有为的,兴趣教育法。
   既然早教是有益的,早教都应该教哪些方面内容。早教教父母,如何优生,如何育儿?早教重在打开宝宝的潜质,而不是让她一定记住多少诗,多少字,这些东西,本就是应该到学校学习的,是属于知识教育任务,而不是潜质教育目的;观念转变,每天30分亲子时刻,是做父母所基本的,没有这一切,爱无法表达,宝宝即时身体健康,心理、情感也会有缺失的,即情商低;通过音乐早教,运动训练,情感抚慰、观感训练,教辅训练,互动训练,实现宝宝全脑刺激,实现身体训练、创造商启迪;进一步培养挖掘多个兴趣点,随着时间推移受机遇和环境会逐步减少,从而实现兴趣学习和乐趣生活;最终养成一个良好的成长习惯,包括生活、学习、锻炼、社交等方面,大成靠德商。0-3岁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对0-3岁婴幼儿进行的大动作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大功能区的训练,使婴幼儿在专注力、语言、情绪、社会交往、音乐、美劳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本人倡导““4Q1P优教法”,每天30分,启蒙宝宝百种语言,依托于时尚便携MID,为父母省时省力的宝宝养成时间管理,集合东西方三千年文化精髓,15位大师教育理念,打破中国只有知识教育,没落的德育教育,没有情商教育,缺乏创造力的现实教育,为中国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尽一些力。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早教重在教父母,子不教父之过,初生婴儿差别不大,性相近,习相远,虽着生活环境、习惯的不同,差别越来越远,从而有的人走向艺术人生,有的人走向了工人,有的人走向了政坛,虽然这里有人生际遇的差别,但更多是能力的差别;我们不能包打子女一生,但一定会影响宝宝终生,因为对下一代影响最大的就是婴儿时期,其次是童年,越大越远,越自主,越社会化,如果你希望其成才,就要像阿里山的神树一样,从种子落地那一刻就开始决定其参天巨擎。

转播到腾讯微博 收藏0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中西合璧的育儿辨
快速回复

每日推荐 关闭


郑州妈妈网官方微信号开通,快来扫一扫加关注啦!抛截图还有妈豆奖励哦! ...

郑州妈妈网官方微信号正式开通,现已加入微信公众平台,美妈们快来扫一扫添加关注啦,小编每天精心选择4条热点事件或妈网热门活动进行推送哦! 美妈们可直接通过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添加;或点添加好友,输入“zzmamanet”查找添加。 添加关注后,别忘了截图并在本帖回复中抛出,可以获得100妈豆的奖励呢!


查看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8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