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1 | 浏览数: 541 |倒序浏览
文文妈

硕 士

Rank: 20Rank: 20

宝宝生日
2009-09-07 
1#
发表于 2009-10-26 18:38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好孩子夸出来,坏孩子骂出来
好孩子夸出来,坏孩子骂为孩子的行为树立一个简单的目标,要明确你鼓励什么样的行为、反对什么样的行为。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位家长,他想让孩子帮着多干些家务,总是特别留意在孩子,比如:替他拾起衣服,就给孩子一个微笑或者一句赞赏的话。当孩子不跟他合作时,就丝毫不予注意,因为这样一个行为是在制止之列的。当然,对一个孩子有鼓励作用的做法,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孩子。了解这一点也很重要。你可以奖他几个硬币或者请他吃一顿,也或者让他选择一个和父母一起玩的游戏。这样的嘉奖,在他表现出你认为应该鼓励的行为后,应该立即进行,效果最好。开始这样的嘉奖应经常进行,但不用多久,你就可以隔一段时间加以奖励,因为这时他已经懂得表现好的乐趣了。
  这个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就是说:你要什么,你就说什么;不要什么,就不说什么。实际上,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长大后对孩子不满意,觉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心愿,或者觉得自己教育子女无方。他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要什么,但是他们知道他们不要什么。就是说:孩子,你不能这么脏;你不能乱动;孩子,你不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你不能学习不好;孩子,你不能早恋;你不能……,是不是觉得听起来跟唐僧念经一样!但是,要是问家长“你要什么”,他不知道,或者要的是压根不能实现的。

  如果对孩子不是嘉奖,不是认可,不是奖励,那么这样的孩子是永远不可能教育好的。一个孩子这样说:“自从高中以来,我的成绩都不让他们满意,现在无论到谁家,亲戚们都跟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别让父母操心,别让父母不满意’。我现在不想去亲戚家玩了,放假以后哪里也不想去,更不想在家待了。”

  现在很多人都是处于毁灭孩子的状态,他们不是褒奖孩子有利的行为,而是经常的指责孩子哪些不好,甚至是拿自己做例子:“你可不能像你爹呀,你爹就是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落成这个样子,你爹就靠你了!你要是不努力,那我靠谁呀?”天天还是说这些东西,他还觉得自己很感动,边说边掉眼泪。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很普遍的,而且还很感人。但是不知道感动了谁,搞得孩子连家都不想回,因为到哪儿都是压力。

  有一个故事:一个大户人家,有钱有势,生了个儿子,三代单传,爷爷奶奶姥姥看了都很高兴。但当孩子养到两岁时,有了口吃!这时,家里就出了重金聘请治疗口吃的大夫。来了两个大夫,一个是马大夫,一个是牛大夫。在他们开始校正孩子口吃的时候,有人给这家人发来了情报——这两个大夫,有一个是数十年前跟你们的世仇,被你们家挤垮的那家的后代来报仇的。至于是哪一个,不知道。但肯定有一个是肆机来报仇的。

  这两个大夫开始指导孩子,教他怎么样不口吃。马大夫见着孩子,“你说一段话给我。”“床——前明月——月光,疑——是地地地——上霜。举——头望望——明月,低头头——思——故故乡。”马大夫就说了:“孩子啊,你口吃很厉害,你的爸爸妈妈很关心你,他们请我来给你校正,你愿意吗?刚才我给你做了一个纪录,你背的这十首唐诗里,你总共结巴了180次。那么怎么校正呢?咱们慢慢来,一个一个的矫正,从‘床前……’开始,你拉长声音……”从这段话中,猜猜这个大夫是来报仇的,还是来报恩的。咱们经常说要嘉奖好的行为,不要关注不良行为,但是真到事儿上,还真不好判断。像马大夫这种人,这种好人,把自己装扮得很神圣,往往就是来报仇的。从心理学上讲,他不是在关注好的行为,他是放大了孩子的错误。

  那么牛大夫是怎么做的呢?这个牛大夫是来报恩的。他把孩子叫来:“来,你给我朗诵这些诗,把马家的、李家的、王家的小朋友都叫来,大家一块听。他偷偷告诉其他小朋友:一会儿,这个小朋友朗读的诗谁能复述出一首,就奖励他一块糖,谁能复述俩首就奖励他3块糖.....。”。

  当其他的小朋友复述的时候,就不用管这个结巴的小朋友,大家想想他听着会是什么感觉?他在听这些小孩都在复述他背的诗,他感觉:我背的诗很清楚嘛!他们都能复述出来嘛!他们都听懂了!我没有结巴,就是结巴了也不影响交流!等下一次再背的时候,他会认为:无所谓,我说的他们都能听懂,就更有信心了。说出来了就没有心结了,就没有那个疙瘩了,没有那种恐惧感,慢慢地他发现这不是个问题了。

  很多有口吃的人到最后不愿意说话,就是因为他们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太大,其实旁人并没有刻意的夸大他的口吃,就是因为他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太多。

  实际上,我们很多家长都表现得跟孩子有仇。一般人说不出来的那些话,他们都能说出来;一般人骂不出来的那种恶毒的语言,父母们都能骂出来。

  因此,在生活中应该多多表扬孩子,而且这个“扬”应该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扬”,赏识教育千万不能让孩子识破。教育孩子必须得用心,必须得做好准备,用心理学的知识,选择性地把那些不良的东西屏蔽掉。
转播到腾讯微博 收藏0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好孩子夸出来,坏孩子骂出来
快速回复

每日推荐 关闭


郑州妈妈网官方微信号开通,快来扫一扫加关注啦!抛截图还有妈豆奖励哦! ...

郑州妈妈网官方微信号正式开通,现已加入微信公众平台,美妈们快来扫一扫添加关注啦,小编每天精心选择4条热点事件或妈网热门活动进行推送哦! 美妈们可直接通过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添加;或点添加好友,输入“zzmamanet”查找添加。 添加关注后,别忘了截图并在本帖回复中抛出,可以获得100妈豆的奖励呢!


查看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8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