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2-13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56
- 精华
- 0
  
- 宝宝生日
- 0000-00-00
|
脑科学的发展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近30年来,脑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各种新的发展和新的成果,使我们依稀找到了探索大脑奥秘的入口途径,也使我们有可能把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大脑潜能的开发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将儿童、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脑科学的发展相结合,是21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之一。
一、大脑皮层与个性的关系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是每个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的孩子热情快活,有的却腼腆内向;有的孩子兴奋好动,有的却沉静孤僻;有的孩子个性特征鲜明,有的孩子的个性却让人捉摸不透。我们把这种个性特征看作是个人的人格或性格的表现。人格是额叶的大脑皮层与脑内的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情绪中枢”在相互作用、共同反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心理的、生理学的特征,这已为近年来大脑神经科学所证明。
按照脑神经生理学家的见解,一般说来大脑右额叶异常的人,性格较神经质,拘泥于些微细小的事情,或具有冲动性强等倾向。而左额叶异常的人,性格上较顽固、刻板、过于自信,教条主义倾向强烈,有时办事过于谨慎认真,或者有多疑的倾向。这些科学家还发现,人的大脑皮质层内有抑制型和兴奋型两种脑细胞信号,如果抑制型脑细胞的信号数量超过了兴奋型的脑细胞信号数量,则个人的性格类型大体上属于内向型的,反之则属于外向型性格的人;如果两者均衡的话,则属于平均型或混合型性格倾向的人。
二、脑干部的前庭系统与多动症问题
在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最令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是儿童的多动症倾向。美国的《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中将它归类诊断于“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范畴中,现在简称为“ADHD”的小儿发展障碍问题。ADHD在临床上表现为三种类型的症状:①注意力缺陷;②多动倾向;③冲动性倾向。而这三种症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就是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其结果导致了学习困难儿童的产生。
那么什么是感觉统合功能呢?人的身体各部分都有感觉接受器官,不断地接受身体内外传来的信息,就好像展开的雷达接受来自天空的电波一样。众多的感觉传递进入脑中,就象河流江川汇入大海,从眼睛、耳朵、皮肤等身体其他部分传入大脑、小脑中。而脑干部的特殊感官——内耳前庭,在下意识中经常侦察着地心引力和身体相对运动的情形。儿童的神经系统把各种感知到的信息输入组合起来,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的过程,神经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才能形成工作整体或进行输出活动,这些活动称之为感觉统合功能。
当感觉统合系统无法有效运作时,会造成儿童大脑内众多感知到的信息流通性不良,体内的神经系统活动如同上下班拥挤的交通一样,混乱而又缓慢,使儿童的认知、行为、学习与情绪的发展异常,即称之为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多动、坐立不安、精神不能集中或注意力缺乏,学习活动困难,体育运动笨手笨脚,情绪不稳,人际关系不良,莫名其妙地恐惧、吵闹,或要咬着被角才能入睡,此外表现出性格过敏,脾气暴躁等倾向,这些都是感觉统合发展不良的临床症状表现。
脑功能失常,前庭系统反应不足或异常,就容易引起孩子多动、注意力缺陷以及形成学习困难等问题,进而引发情绪和行为障碍等问题。感觉统合发展的训练就是促进婴幼儿脑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发展,使其内耳前庭和脑干系统发育良好。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良好的状态是:当孩子想顺利地移动、学习和运动时,大脑能把这些感觉全部组织好,像大街上的交通警察一样有条不紊地指挥车辆(信息)的行驶。儿童的大脑、眼、耳、手、足等高度地协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适应性,在语言能力发展上进展顺利,这就是儿童脑功能健康的表现。
三、大脑生物节律(生物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现在有极为丰富的科学证据表明,生物节律对个人的睡眠、觉醒、饥饿、性兴奋、情绪、体力和精神上的警觉,甚至在动物和人类对药物与毒素的易感性方面都能产生影响。医生已经知道,心脏病患者对洋地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作用,均在上午4点至7点之间最为敏感。药物效应与时间相关得如此明显,以致有很多医院对癌症病人的化疗也配合某些生物节律来进行。
了解大脑生物钟的机制,可以为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带来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突破。一些临床心理学研究者相信,如果测验儿童、青少年的个性与智力,由于测验当日所选用的时间不同,产生的结果可能也会相当不同。事实上,某些被列为“情绪障碍”(包括躁狂忧郁症及失眠、厌食症)的心理疾患可能是由于个体的生物节律的不合拍所造成。饶有兴味的是,诸如失眠、食欲不振和抑郁等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常常可通过调整被治疗者的生物钟而得到治愈。美国航天局的生物学家甚至说,在他们能确定大脑生物钟如何影响情绪、注意力及效率之前,他们还不能充满信心地进入远距离载人空间旅行的时代,因为宇航员在精神和体力上很容易被时差反应所搞垮。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告知儿童、青少年有规律的睡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对维护大脑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对“情绪中枢”的探索研究
对人类大脑的“情绪中枢”的探索研究,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通过对动物以及脑损伤患者进行的科学实验,科学家终于发现了人类大脑中的“情绪中枢”,它处于大脑边缘系统。当刺激情绪中枢部位的透明中隔的“厌恶中枢”,就会使忧郁症患者症状更为严重,反之,刺激“快乐中枢”则悲哀至深的人也会变得愉快起来。当刺激情绪中枢部位的杏仁核领域,就会引起愤怒、攻击和破坏的反应。但是,如果把这一神经组织切除,激昂、狂暴和癫痫发作的人,就会变得很温柔。而脑内海马神经组织对思考、感情、情绪活动变化具有传达、调控作用。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情绪中枢细胞组织的发现,使我们对情绪变化的研究有了可能。
在现代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的许多不适应问题(如学习压力症、考试焦虑、学校生活恐怖和行为不良等)的发生都与情绪压力有关。当人们遇到压力时,最初的反应是迎击或避开。抵抗力强的人采取迎击的态度;反之,则采取避开战术,以免损害身体中的健康防卫系统。这种避开或迎击反应是大脑诱发的。从顺序上讲,首先是大脑感知到压力,随即引起大脑情绪中枢的连锁反应,于是产生恐怖、不安或动摇等情绪状态。大脑情绪中枢的运动,不仅会引起人们情绪活动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人们的内脏、体液、汗腺、皮肤等组织器官。例如,大脑长期处于情绪压力的状态中,会导致焦躁、不安、出汗、失眠等身心异常的状况出现,最后导致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患的产生。导致情绪压力在体内产生化学反应的关键物质是,从脑垂体神经组织所释放出来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ACTH),但这种激素的释放又是由大脑内的下丘脑领域里释放出的特殊化学信号所诱发的。那么,这种特殊的化学信号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当代科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解开这一课题将有助于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压力症、考试焦虑或学校不适应等情绪压力问题。
五、科学地开发儿童的脑功能潜力
脑科学、心理科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对目前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将产生启示作用,例如儿童的脑功能发育存在着关键期,这就启迪着我们要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开发儿童的智力;此外教育应开发儿童大脑的左右两侧半球,这将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认知、思维和创造能力等。
但是我们对儿童的大脑不仅要开发,还要注意保护,即积极地维护儿童大脑的健康状态,才有可能保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提倡科学地开发儿童的脑功能潜力。有的学校教育工作者认为,像“智力”一样,儿童的大脑也有它的“脑力”(即脑功能的发展潜力)。目前儿童的“脑力”开发,主要有以下三个重要课题:
第一是如何让儿童、青少年的大脑皮质有一种积极的“休息态”,即大脑具有非常有效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之从过度紧张、疲劳、充满压力的学业中解放出来。大脑的“休息”不是消极地睡觉,而是通过艺术、日光或空气浴、体育活动或“头脑体操”(脑力训练活动)等方法来调节。
第二是注意对儿童的大脑进行充分的营养或者酸素的补充,这样可以使儿童大脑的信息活动变得更有效率,并且使之具有健康的生理基础。对大脑酸素的补充可以使大脑功能活性化。这些可以通过呼吸、环境的调整、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营养学来保证。脑科学家指出,脑的重量不到人的体重的2%,而需要消耗的能量却需要占到人体营养的15%到20%左右。
第三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人脑的1000亿兆的神经突触的潜力需要进一步发掘,儿童左右脑的均衡使用,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青少年的记忆能力和全方位的新型学习方法的开发,不能只侧重于训练一侧的脑半球。大脑两侧半球的良好沟通、协调和相互联系,也有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 本帖最后由 郭君媛--早教 于 2009-2-26 17:5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