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9-11-16
- 阅读权限
- 31
- 积分
- 26893
- 精华
- 0
 
- 宝宝生日
- 2009-09-21
|
目睹中国当前的人口结构和资源分配,孩子已经成为了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原动力,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社会越来越多的资源与产出最终归结到抚养后代上,孩子不只是标语中的祖国的未来,更是我们维持社会发展和为之奋斗的推动者与指挥官。
一对年轻夫妇从孩子孕育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实现优生目标:让孩子生下来健康聪明——营养品,补品,胎教,妇婴医院,是孩子出生前为社会经济做出的第一笔贡献。
孩子出生后,奶粉,营养品,育婴床,衣服,玩具,故事书,月嫂,保姆,动画片,漫画书,较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是父母们第二阶段的主题,优育的目标使得孩子成为瑰宝,更是家庭经济的重要出口,儿童服饰价格直逼大人,玩具文具更是日新月异,越贵越买,接着是托儿所,幼儿园,幼教,乐器,外文等等辅导机构,幼儿园的学费直逼大学,甚至高于大学,这还不算其他的课外投入,随着学年的升高,各种与成绩有关的应接不暇的辅导与教育让父母们欲罢不能,只能束手就擒。
于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物质与教育环境,父母们不惜加班加点,甚至把孩子丢给老一辈的人来代管,而更多的年轻夫妇是年轻时挣得钱远不够一家大小来花,尤其是小的,于是老一辈的人只好养好这一代,再养下一代。
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又来了区重点,市重点,于是原本一样聪明的孩子,被成绩的大刀,一刀挥下,只好乖乖的各就各位,小小年纪开始有了三六九等之分。
接着全家为了高考提心吊胆,日夜不安,父母与长一辈的焦虑紧张远远超过了孩子,在很多的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孩子问题的来访量远远超过成年人,但是等到了解之后,才发现孩子不是问题,而是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出了问题,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焦灼,那种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失衡,那种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愤怒,孩子俨然成了被雕塑的玩具,成了父母的战利品,结果是孩子哭了,父母累了,教育的大车轮依然滚滚向前。
父母的焦灼,不只是源于责任,更是在付出的过程中,他们早已经殚尽力竭,失去自我了。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人们更觉得孩子是自己竭尽全力也要顶出去的一块招牌。这种被扭曲的亲子之情,使得父母就像爱上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或者爱得歇斯底里却没有回报,最后伤了自己,对方也觉得很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