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石头娘 于 2013-12-17 22:44 编辑
都是这次的贵州之行,在青岩淘到的。也许略显平庸、甚至微不足道,但在我心里,无关卑微,皆是挚爱之宝! 青岩的“岩”字,当地的发音是“ai”。两个字连起来念,有点儿像“亲爱”的谐音,那我便入乡随俗地这样来轻唤她们。
手作布艺:一针一线,把细腻的心思都密密匝匝缝了进去。带上拂手之间,上面的小铃会一同沙沙作响,心情也跟着一起欢畅起来......
“水书”挂件:“水书”是贵州水族的神秘文字,由象形、方块、图画等类型组成。记载了水族人家所有的文化信息。这两个是吉祥的“吉”字。自己配的子母链,愿我和石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风铃:在郝堂的时候,石头对岸芷轩门前的风铃一直念念不忘。这次却在文昌阁不期而遇,难道是冥冥中的注定?风铃叮当,祈愿我的宝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土陶小罐:当地很寻常的小物件儿。多半是用来盛盐巴和辣子的。即便如此,于我却如获至宝——粗粗的手感、笨笨的模样、自然的窑变,却都如此真实地打动了我的心,也许内心一直都在渴望那份本真吧!
小罐左边装的是当地的毛栗。虽然个头迷你,却很甘甜,正所谓浓缩即精华吧!右边是我和石头一起在农家小院儿采摘的小番茄。已经吃过一些了,那是久远的儿时才能品尝到的味道......
红红绿绿的线椒,是和小番茄一起的所得。且不说味道如何,只看这颜色,就让人心情顿时鲜亮起来! 胡萝卜,和我们在菜市场看到的截然不同。不是单一的橙色,而是由紫到红再到橙的渐变色。这样以来,口中味蕾品尝到的,会不会更有层次,更丰富了些呢?
这是旁边篮子里的蔬菜,都是老阿婆们自家菜园子里吃不完来贩的,满满地透露着新鲜
“族人匠艺”手作木榫工艺品:是根据贵州民族文化特色,设计开发出的民俗工艺品。全手工木榫拼装。花了半天时间,跟石头同心协力,一起完成,小有成就感!唉,我怎么就脱不掉“民俗”和“手作”的毒呢?
古城这一遭儿,带回来的只是了了,更多的还是留在了那里——青石板上徘徊的脚印、石墙上的反复的触摸、农家米酒的醇厚、糕粑稀饭的唇齿留香...... 爱了就会想念,青岩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