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数: 2 | 浏览数: 1219 |倒序浏览
垚垚妈

大 本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宝宝生日
2007-10-15 

Medal No.34

1#
发表于 2008-12-13 22:1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立冬已过,但深秋的感觉仍然存在,空气干燥,早晚温差大,气候寒凉,此时通过饮食调节身体机能,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来说,都不失为保持健康的好方法,巧吃防病。

  早喝盐水晚喝蜜

  从中医食疗理论上讲,秋对应的脏器是肺,又因“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所以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

  多喝水是秋天润燥、防燥的首要措施。因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故应少量多次慢饮。有时单纯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早上或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蜂蜜水,既补充人体水分,还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其次,润燥应以味甘性平的食物为主。如:银耳、莲藕、芝麻、核桃、百合、花生、山药、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多具有滋阴润燥,生津润肺之功效。《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可防秋燥伤阴,从而达到养阴的目的。

  再有,饮食应注意少辛增酸。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增酸是指要适当多吃一些酸味的食物,如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等,这样能增加肝脏的功能,以防秋季肺气太过而伤肝。

  饮食增加耐寒力

  秋冬交替之时,除了注意穿衣保暖、锻炼身体外,调理饮食也是增强身体耐寒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等含钙丰富;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含铁量高,适当补充钙和铁可以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含碘的食物也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抗冷御寒。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被称为产热营养素,狗肉、羊肉、牛肉、鸡肉、虾、海参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还可以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应。

  另外,多吃糯米、扁豆、胡萝卜、栗子、胡桃肉、大枣、桂圆等温性食物,也可使身体发暖,增加耐寒力。

  深秋饮食要注意

  秋冬交替,气温寒凉,人们的食欲逐渐增强,消化力也有所提高,正是弥补夏季由于气候炎热造成营养不足的好季节,但是如果饮食安排不当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深秋饮食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防止热能过剩。有的人一到秋季就食欲大开,往往造成热量摄入过剩,脂肪堆积,开始“贴秋膘”。因肥胖会带来很多疾病,故在秋季饮食中不能放纵食欲,要注意适量。

  二防止进补过量。中医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要遵循“不虚不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于体内缺少的,可以补,但必须补之有度,否则也会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衡。同时应懂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能用食补的不要用药补。

  三避免消化道疾病。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我国古代医生就提出“秋宜温”的主张,也就是说秋天应当避免吃性寒凉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这样有利于保护胃肠,防止出现腹泻、下痢、溏便等胃肠道疾病。

  四注意营养均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食物应多样,以谷类为主,同时粗细搭配。单一食品不可能供给人体全面的营养,如谷类主要供给热能和维生素B1;豆类及豆制品主要供给植物蛋白质;蔬菜水果主要供给维生素C、无机盐和食物纤维;动物性食物主要供给优质蛋白、脂肪、维生素等。

转播到腾讯微博 收藏0
崽崽妈

高 一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宝宝生日
2005-03-25 
  

早喝盐水晚喝蜜
这个我也听说挺不错的,可是很难坚持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秋冬饮食和养护
快速回复

每日推荐 关闭


郑州妈妈网官方微信号开通,快来扫一扫加关注啦!抛截图还有妈豆奖励哦! ...

郑州妈妈网官方微信号正式开通,现已加入微信公众平台,美妈们快来扫一扫添加关注啦,小编每天精心选择4条热点事件或妈网热门活动进行推送哦! 美妈们可直接通过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添加;或点添加好友,输入“zzmamanet”查找添加。 添加关注后,别忘了截图并在本帖回复中抛出,可以获得100妈豆的奖励呢!


查看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8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